挪用公款是指以个人名义将公共财政资金用于个人用途的行为。它不仅是一种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犯罪行为,还会严重影响公共财政的安全和稳定。因此,法律对挪用公款的行为予以追究和惩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额不达到5000元,构成违法行为但不构成犯罪,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拘留或者罚款处罚。而挪用公款的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属于犯罪行为,如果数额较大,还涉及到贪污罪和受贿罪。
在实际情况中,不同地区针对挪用公款的罪行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挪用公款的数额越大,造成的危害和后果就越严重,相应的法律惩罚也会更加严厉。在司法实践中,普遍认为挪用公款的数额超过1万元人民币就属于数额较大,构成刑事犯罪。如果数额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则属于特别重大,将受到相应的重罚。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的数额多少会构成罪行,不仅受到法律的规定,也受到司法实践的判断。无论数额大小,对于违法挪用公款的行为,都应该予以严惩,保障公共财政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