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等使用公共财产,从国库或者财政专户中划拨的公共资金、公共财产、社会捐赠物资等,以自己的名义挪作他用的行为。公款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财产,如果挪用公款,则不仅是违背了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而且是违反了法律法规。挪用公款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且具有外溢效应等危害,因此,及时追究挪用公款者的责任非常必要。但是实际上,违规挪用公款是否有效,取决于具体情况。
首先,是否有效需要看违规挪用公款行为的性质、规模和后果。一般来说,涉及公共利益和重大原则的挪用公款行为,责任人承担的责任和代价也会更大。例如,2017年山西省委原常委王珉因涉嫌挪用公款被立案调查并且被开除党籍、公职,因为他担任的是地方一把手,负责处理的是河西走廊生态修复等大型项目,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状况。
其次,是否有效也取决于追究责任的机制和水平。目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加强了对违规挪用公款的打击和惩罚,但是在法律监管和实际制约方面还存在短板。例如,某地一位干部因涉嫌挪用3万元公款而仅被处以罚款的轻微处罚,引起公众的质疑。因此,违规挪用公款的行为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司法监督的严格程度,也要看体制机制的健全程度。
最后,是否有效也与社会的监督力量有关。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公众对违规挪用公款的敏感度增加,对此举报的意识也提高了。这种公众监督对违规挪用公款有很大的威慑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把案件曝光和加速查处。
综上所述,违规挪用公款的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被追究责任者的情况、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社会监督的力量。只有建立起有效的追责机制和法律制度,注重激发公众监督的作用,才能大力打击并杜绝这种损害国家财产和公众利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