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依法使用的土地,用于自建住房或生产生活。为了规范宅基地的使用和管理,保障农民的基本住房权益,我国不断完善宅基地政策和制度,并在2019年出台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三十年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办法》。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需要进行登记并获得宅基地使用权证书,该证书是证明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重要法律文件。如果宅基地不经过转正手续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能在市场流通、不得担保贷款、不能销售或作为继承或赠与的财产等。
因此,农村宅基地需要进行转正手续。具体包括:(1)办理土地使用权证;(2)完成建房手续;(3)办理宅基地证;(4)补办宅基地证。办理流程包括提供相关证件材料、屋舍和界址标志验收、交纳相关费用、办理审核、领证等。
同时,为了避免农民因无法及时办理宅基地转正手续而失去宅基地的情况出现,有关部门也在不断推进便利化政策。例如,将办理宅基地证的产权登记纳入“全国不动产登记”,提高办证效率;开展“一窗受理”服务,将权责、流程、手续等集中办理,方便群众办事;加大宣传力度,提醒农民及时办理宅基地转正手续,避免误解和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