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其职务之便,用公共财产进行个人或者非法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务员的职责,而且也侵犯了税收和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被定罪的挪用公款者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挪用公款是一种刑事犯罪行为,可以被判刑。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以数额较大为标准,对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犯罪分别规定了三个量刑档次: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的,可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可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100万元以上的,可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可并处罚金。
除了量刑标准之外,挪用公款还存在其他情节从重的情况,如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依法判处死刑;在挪用公款的过程中,如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依法判处加重的刑罚,并相应地赔偿损失。此外,挪用公款者还有可能被解除公职,被吊销执照或证书,被开除出党。
综上所述,对于挪用公款这种行为的严厉打击,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制裁,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对挪用公款的零容忍态度,营造风清气正、拒腐防变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的打击,从而维护税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