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它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破坏了社会的公信力和公正性。根据中国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的时间限度是以“数额较大”为标准的,即挪用的金额达到一定数量才会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具体来说,挪用公款金额在5000元以上,不到5万元的,构成贪污罪;金额在5万元以上,不到100万元的,构成受贿罪;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构成受贿罪或贪污罪。因此,挪用公款多久有罪的问题是与挪用公款的金额相关的。
不过,无论挪用公款金额多少,一旦被发现,立即需要受到惩罚。根据法律程序,对于涉及挪用公款的案件,通常需要经过调查、检查、审查和审判四个环节,才能最终确定罪责和处罚。首先,要对涉案人员展开调查,查明案件的具体情况、证据和涉案人员所涉及的程度。其次,要进行检查,确保涉案人员的权利不受侵害,并保障案件调查的合法性。第三,经过审查,根据证据和事实,对涉案人员作出有罪或无罪的裁决。最后,进行审判,对有罪的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罚,包括罚款、判刑、撤职等。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对公共利益的极其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处罚。无论是涉及小额还是大额的挪用公款,都必须追究责任,保证公平、公正和迅速的司法程序。只有通过法律的制约和严苛的法律惩罚,才能使挪用公款这种行为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