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过的离婚协议是一种受法律认可的协议,因此可以进行析产。具体来说,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在离婚时共同商定的一份协议,包含了夫妻财产的分配、子女抚养、财产等各方面的约定,对夫妻双方的权益和利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旨在避免离婚后的经济纠纷。
而公证是指由公证员在遵循法律程序下,对涉及重大法律事实证明、协议认证、遗嘱承认、财产保全等方面的文书进行证明,并在法律意义上加以保护的过程。
因此,公证过的离婚协议是一份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并可根据当地法律规定进行分配财产、子女抚养等相关事宜。在法律程序上分为以下两种:
首先,如果夫妻双方在公证人的见证下,已经对财产分配、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一致且公证过,那么在进行析产时,离婚协议可以被视为合法有效的法律文书,具备法律效力。所以,同意离婚协议的夫妻双方可以以此作为最终财产分配结果的依据,不需要再进行解决财产分配、子女抚养等问题的诉讼。
其次,如果夫妻双方在达成离婚协议时并没有进行公证,则在离婚后由一方提起财产分配诉讼时,另一方可依据离婚协议向法院证明双方已达成共识,以此来分配财产。在这种情况下,若离婚协议能够被认定为有效,则可以成为诉讼中的证据,有助于对夫妻财产的分配有更好的指导和保障,避免出现更多的纠纷和争议。
综上所述,公证过的离婚协议是一种法律文书,具备法律效力,可以在离婚后进行析产。但需要注意的是,离婚协议的具体内容应该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规定,同时要满足双方意愿,并有法律程序认证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