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集体或单位的财物或资金被个人挪用或非法侵占的行为。在我国,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是严重的经济犯罪,涉及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制定了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惩治此类行为。那么挪用公款怎么定时间呢?
1.按照涉案金额来定罪
我国针对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根据其涉案金额来定罪。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大,涉及的金额也比较巨大,如果数额较小,则被判处轻刑或者不负刑事责任。管理人员涉嫌挪用公款的数额非常重要,严重者可以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2. 按照挪用时间来定罪
挪用公款的时间长短不仅与其涉案金额有关,还与规避风险的能力有直接关系。挪用公款较为隐蔽的行为,时间相对较长,还会有更高的惩罚。而如果被发现挪用时间短,事实情况相对简单,又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那么相关人员的处罚也会较轻。
3. 按照犯罪主体的动机来定罪
犯罪的动机和动机的作用对判刑具有很大的影响。挪用公款的犯罪动机是指犯罪人员挪用公款的目的,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私人消费、赌博等。同时,还可能会考虑到犯罪人员的社会背景、人情因素、人际关系等。因此,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犯罪主体的动机可能也会成为判刑的依据之一。
总之,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挪用公款的定罪原则是以其涉案金额为主要标准,同时还需考虑其犯罪时间和动机等因素。在实际的刑事司法实践中,不同的案件可能会有不同的定罪和量刑标准,但以上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和实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