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占用经营土地所建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和用于生产生活的其他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革命性变革的一部分,也是解决农民住房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实中,农村宅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收费问题尤为突出。
据了解,农村宅基地收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宅基地确权登记时的收费,二是后期管理费用的收取。在确权登记时,很多地方会存在乱收费现象。一些村级组织或者工作人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对申请农村宅基地证的农民强制收取“服务费”,并以此来限制其申请宅基地的过程。有些地方对于宅基地的缺陷和瑕疵,还会向农民征收“质保金”,要求农民在一定期限内来修建宅基地,否则将没收质保金。这些收费行为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不仅较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宅基地政策的可行性和权威性。
在宅基地建设完成后,还存在管理费用的收取问题。目前,很多地方的管理费用是由农民‘自愿’交纳的。按照政策规定,宅基地的管理、修缮、改造等费用都应由村集体或者政府承担,而农民则只需承担少量的基础运行费用。但现实中,仍然有很多干部通过各式各样渠道,向农民强迫性的收取维护费、户庭建房增收费等等,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上级规定征收20元,县、乡、村分别多征收10元的现象。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政策,而且扰乱了农村宅基地的秩序。
由此可见,农村宅基地乱收费问题严重,在发展途中迫切需要规范。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宅基地收费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消除收费行为的灰色地带,确保农村宅基地政策的实施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同时,广大农民也要自觉维护自身权益,加强对各种乱收费行为的抵制和举报,使农村宅基地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宅基地政策的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