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诈骗是指以个人名义或者伪造、变造、隐匿有关事实材料等方式骗取公共财产或者私人财产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的财产利益,对于这种行为的惩罚也应当比较严厉。因此,各地对于挪用公款诈骗的判刑标准是比较明确的。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分为两类:公务员挪用公款和其他人员挪用公款。公务员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趁机侵吞公款,其他人员挪用公款是指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假借职务之便获得公款。这两种行为的判刑标准略有不同。
公务员挪用公款的判刑标准是根据挪用金额的大小来定。挪用公款100万元以上的,属于特别严重情节,可以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挪用公款50万元至100万元的,属于特别重大情节,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挪用公款10万元至50万元的,属于重大情节,可以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挪用公款1万元至10万元的,属于较大情节,可以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挪用公款1万元以下的,属于一般情节,可以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其他人员挪用公款的判刑标准相对简单,主要是根据挪用的金额大小来判断。如果挪用的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挪用的金额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可以判处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挪用的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则可以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一年以下。
总的来说,对于挪用公款诈骗这种侵犯社会公共财产利益的行为,应当予以严格打击。各地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该根据国家法律相关规定来判处相应的刑罚,以起到威慑作用,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