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的分配,主要是在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的。这一法案规定,农村居民通过耕种土地和长期居住等方式持有的、用于个人住宅和生活必需的土地,称为宅基地。而宅基地的分配主要是在2008年出台了《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办法》后逐渐展开的。
宅基地逐渐普及的背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城市中的房价不断上涨,让许多人无法负担。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政府方面就搭建了宅基地的制度,以此来解决农民在城市买房的难题。
通常情况下,宅基地是分配给农民的信仰,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如果申请宅基地的申请人和村委会没有什么矛盾,宅基地就会获得分配。而第二种情况就需要经过征地等程序,有时需要支付一定的征地费用后,宅基地才能被申请人获得。
既然说到宅基地,自然就要谈到它的保护问题。自2019年起,中央出台了由乡村振兴战略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充分让农村地区参与城市建设的过程,推动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等多元化的城乡资源互补、协调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指导下,宅基地保护将矢志不渝,同时也需要保障宅基地的合规开发和利益分配,让农民充分享受宅基地所带来的那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