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或其他人员以违法手段占有或挪用法定或合法用途的公共资金或财物,严重干扰了国家机关的运作,并损害了国家、群众和公共利益。因此,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被法律予以严惩。
在我国刑法中,对挪用公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是指数额达到十万元以上,但不超过一百万元的行为,属于非法占有数额较大的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挪用公款是否构成数额较大罪行的,不仅要看数额的大小,还要考虑到具体情况的综合因素。例如,挪用公款是否影响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侵害了哪些群众利益,挪用公款的性质和目的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处理挪用公款的案件时,人们一般会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数额比较大的挪用公款行为。另一种是采用行政处罚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数额较小的挪用公款行为。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被认为是非法占有的一种形式。在法律上,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是指数额达到十万元以上,但不超过一百万元的行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挪用公款是否构成数额较大罪行的问题,需要考虑到具体情况的不同的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