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在农村土地上建造住房的用地,也是农民的财产和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的发展和变化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村宅基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宅基地准入门槛降低
此前,农村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属于村集体,农民无法通过宅基地获取土地流转收益,影响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收入。为此,去年开始,一些地方开始实行“农宅分离”政策,即宅基地再分割,将宅基地的所有权划归到农户名下,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二、宅基地产权规范化
对于宅基地产权的归属,过去由于规定不明确,容易引发争议和矛盾。为此,有些地方出台政策,规范化宅基地产权,把宅基地所有权划归到农户名下,并建立宅基地管理制度,强制性规定宅基地不能倒卖、不能转让、不能抵押,不仅保障了农民权益,也提高了宅基地使用效益。
三、农村宅基地用途多样化
以往,农村宅基地使用主要是居住,如今一些地方探索农村宅基地多用途发展模式,即除居住外,还经营农业、养殖、养老等业务,实现了农民土地的多元价值,促进了乡村振兴,同时也满足了农村居民不同需求。
总体来看,农村宅基地的变化主要是促进农民土地流转、发挥土地的多元价值和保障农民权益。未来还需更多地关注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发展问题,推进农村宅基地利用方式逐步向多功能、集约型、生态型转变,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