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以职务便利取得的公款或者单位资产作为自己或者他人的非法占有而造成国家或者集体的财产损失的行为。施行挪用公款的行为人通常会采取虚假报销、骗取贷款、挂靠他人等方法来达到目的。那么,挪用公款的情节如何定性呢?
一、数额大小
挪用公款情节的首要考量是涉案金额的数额大小。根据不同情节的涉案金额,一般可以分为轻微、较重和严重三类。
1. 轻微情节
轻微情节主要是指涉案金额较小的挪用公款案件,一般涉案金额在1万元以内。这类案件虽然对国家或者集体的财产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是对其影响程度比较有限。一般情况下,这类案件的行为人会被行政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同时也需要承担有关的民事赔偿责任。
2. 较重情节
较重情节主要是指涉案金额在1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挪用公款案件。这类案件对国家或者集体的财产造成的损失比较显著,行为人的不良影响也相应更大。一般情况下,这类案件的行为人会被采取拘留、罚款、行政撤职等行政处罚,同时也会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并可能会向刑事司法机关移送。
3. 严重情节
严重情节主要指涉案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挪用公款案件。这类案件的涉案金额巨大,造成的国家或者集体财产损失也较为严重,有时还会危及社会稳定。针对这类情节,刑事司法机关会采取批捕、羁押等刑事强制措施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起诉和定罪。
二、恶意程度
其次,挪用公款情节的定性还要综合考虑其行为人的恶意程度。如果行为人是出于无心之失,例如因为个人疏忽或错误而导致挪用公款,那么在实际定罪中也会比较宽松。但如果行为人是有明确的恶意,并采取了欺骗、隐瞒等手段来实施挪用公款,那么其罪行性质就会更加严重,法律规定的刑罚也会更加严厉。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的情节定性是要综合考虑其涉案金额、行为人的恶意程度、对国家或者集体造成的损失等多方面因素。对于轻微情节应采取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的方式解决,而对于较重情节和严重情节,则需要刑事司法机关进行调查起诉,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