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涉及的承办单位和调查单位一般是反贪局,公安机关,甚至是法院。在我国,挪用公款的审查、起诉和判决都受到刑法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金额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刑事立案必须符合特定条件。其一,挪用公款的数量应达到一定数额标准,这个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具体来讲,如果挪用的公款数额不超过三万元,则不予立案;如果数额在三万元以上,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认定为刑事犯罪,即谓金额达到或超过10万的犯罪,确定刑事责任。
其二,在立案的时间上,挪用公款是有期限的,其公诉时效为五年。即在五年内,如果挪用公款事件被发现,那么公安机关可以对涉嫌的人员进行立案调查、起诉和判决。如果在公诉时效期限之外发现挪用公款事件,那么一般只能追究民事责任,而不能再进行刑事立案。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多少年可以立案?在我国,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量在一定标准之内,则不予立案;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量超过特定标准,那么公安机关一般可以在五年内对其进行立案、调查和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