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使用在中国有法律保障。农村宅基地是指依法赋予农民的住房和生活用地,是农民住房和生产生活的基础。宅基地制度是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买房难、买地难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住房权益。目前,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宅基地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宅基地条例》于1998年颁布实施,对宅基地的建设、使用、转让、调配、保护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并规定了宅基地使用者应当依法占有、使用、管理和维护宅基地,同时禁止挪用、转让以及滥用宅基地。
2.《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于2003年颁布实施,规定宅基地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宅基地使用权和承包合同的期限应当一致,并加强对宅基地承包人的管理和监督。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于2007年颁布实施,明确规定宅基地实行集体所有、个人使用的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宅基地使用手续,保障农民使用宅基地的权益。
在以上法律的支持下,宅基地使用者可以依法使用宅基地,并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使其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和农民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