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所掌管的公共财产中,通过非法手段侵占一部分或全部财物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犯罪行为,而且对于国家和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挪用公款的行为,司法部门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定进行量刑,并确定相应的利率来计算罚金。
在我国,挪用公款属于刑事犯罪,根据不同的情形和数额的大小,法律规定了对其的刑期和罚款。对于数额较小的挪用公款,刑期会比较短,罚款也相对较低。而对于数额较大的挪用公款,刑期会比较长,罚款也会相应地提高。
在确定罚金时,法律规定了一定的利率,并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计算:
首先,按照数额的大小确定一个基本数值。在数额小于10万元的情况下,以1万元为基本数值;在数额在10万元以上,小于100万元的情况下,以10万元为基本数值;在数额在100万元以上,小于1000万元的情况下,以100万元为基本数值;在数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情况下,以1000万元为基本数值。
其次,按照基本数值来确定基本罚款数额。
最后,按照利率来计算罚金。在中国,犯罪分子挪用公款所需要缴纳的罚款利率是每日千分之二(0.2%),也就是说,犯罪分子每违法一天需要缴纳0.2%的罚款。例如,某犯罪分子挪用了100万元,需要缴纳的罚款为2000元/天,如果被判罚款100万元,那么双方的时间差就是100万/2000元=500天。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的利率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每日千分之二(0.2%)计算的,这也是为了对犯罪分子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并对社会公共财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挪用公款的行为,必须严格依法惩处,才能使国家和社会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维护正常的法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