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由于拆迁的复杂性,涉及到的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权衡常常引起争议。为了保障拆迁双方的权益,拆迁时常常需要签订拆迁协议,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商补偿等事项。
但是,一些人在签订完拆迁协议后发现无法办理公证,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拆迁协议与公证的关系。公证是指有独立第三方机构对某个事件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检验并证明的一种证明方式。拆迁协议本身并不需要公证,但拆迁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行为,如安置房、货币补偿等资金涉及的部分需要办理公证。因此,如果拆迁双方签订了协议,但涉及到的具体资金问题无法公证,可以选择去找当地的司法机关,根据协议的具体内容去申请法定公证,这样能够更好地保障双方的权益。
同时,在签订拆迁协议时,双方也需要关注协议本身的合法性。要确保协议的内容明确,确保了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财务上,协议要详细规定补偿标准、支付方式、时间安排等。如果出现争议,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好在签订协议前请律师或法律工作者阅读协议并提出建议。总之,在签订拆迁协议时,需要双方更加谨慎、理性和客观,并在确保合法性的前提下,将权益做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