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在农村土地上依法取得的,用于建造自住房屋、生产生活设施及相应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资源的土地。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变迁,很多农村宅基地没有进行确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
2018年,我国启动了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解决农村宅基地产权不清晰的问题,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村庄确权情况不尽相同,有些村庄确权过程中存在一些公平性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存在认定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不同地区对农村宅基地的认定标准不一致,导致一些农民在确权过程中被排除在外,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产权利益,这严重影响了产权公平性。
其次,部分地区存在审批难、程序复杂的问题。有的村庄在确权过程中,因为程序繁琐、审批难度大等原因,导致农民申请确权登记遭遇困难,甚至放弃了申请。这也是存在公平性问题的。
再次,部分地区存在黑箱操作、权力寻租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村委会在确权过程中存在权力滥用、贪污腐败等问题,导致农民无法公平地享受产权利益。这种情况对确权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综上所述,农村宅基地确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保障农民产权利益,提高农民的获得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存在的公平性问题,确保所有的农民能够公平地享受到产权利益。政府应该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确保确权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农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