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务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自己的名义或他人的名义非法将公款据为己用或供非法私用的行为。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是公务员违反职务操守和道德准则的一种表现,也是滥用职权和腐败的表现。那么,挪用公款多久属于违法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我国法律中,对于挪用公款的界定和罪名的规定,和挪用公款的时间长短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如果违法行为成立,无论挪用公款的时间长短,都属于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挪用公款的时间长短,会影响到挪用公款的情节重大程度以及可能被发现和处理的可能性。如果挪用公款的金额较小,且时间短暂,可能性很大会被发现,但是会受到较轻的处罚。而如果挪用公款的金额巨大,时间长久,可能性被发现较小,那么将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据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的罪名分“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如果挪用的公款数额相对较小,通常判刑不超过三年,如果数额巨大,刑期可能从七年到十几年不等。一般来说,被发现挪用公款的时间越短,刑罚也越轻。有时候,如果能积极退赔挪用的公款,并且情节不严重,法院可能会考虑从轻处理。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其时间长短和数额大小都不应是一个合法的考虑因素。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公务员普及法律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加强对公款使用和监督制度,加大打击公款挪用行为的力度,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