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拆迁是一项相对常见的权力操作,不仅仅因为城市化进程需要,也因为各种其他的原因,比如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景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等。而且,中国拆迁力度较强,拆迁时甚至会暴力强制撤离居民,这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政府从2012年开始就推出了“托底协议”。
上海市的“托底协议”是一项以维护拆迁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为目的的政府信用承诺保障措施。该协议的实施主要针对符合特定条件的被拆迁住户,既包括自住的,也包括出租的。其核心目的是让居民能够在拆迁的过程中保持基本生计,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即在拆迁过程中避免落入赤贫状态。
具体来说,上海市政府规定,若拆迁将导致能否维持基本生计的问题,居民可以和政府签订托底协议,以此保障其在拆迁过程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生计水准。这个协议通常包括政府为居民提供的生活补贴、连续居住时间的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在签署协议后,如果政府没有按照协议提供相应服务,居民可以向政府索赔,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然而,虽然托底协议是一项政府为被拆迁住户提供的承诺保障措施,但是实施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政府没有及时发放生活补贴,居民的连续居住权得到侵犯等。此外,有人质疑托底协议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不公平的情况,比如部分居民拆迁后得到了更好的住房配套和更高的补偿,而另一些住户在拆迁后生活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
总之,尽管上海市政府推出了“托底协议”为居民提供保障,但是要使其真正起到作用,还需要在协议内容上进行进一步完善,确保全面、公平地为被拆迁居民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