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在执行工作职责时,向国家或单位拨付款项后,将款项据为己有或私自使用、占有、挪作他用的行为。挪用公款不仅违反了财务管理规定,而且涉嫌犯罪。
对于挪用公款行为,根据情节的轻重,可以处以不同的处罚。在我国,挪用公款罪的刑事责任由侵占罪和职务侵占罪承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侵占罪挪用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就构成犯罪,判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可以并处罚金;挪用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职务侵占罪挪用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挪用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由于挪用公款罪的依据主要是侵占或职务侵占行为,因此不是挪用公款的次数越多,刑事责任就越重。而是取决于挪用的金额数额,如果数额达到一定的限度,就视为犯罪,判刑较重。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一旦被判刑,将对个人生活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尊重公共财产,绝不违规操作和私自挪用任何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