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行政机关或者其他国家机关或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将原本应当用于执行职务的公共财产或资金,用于个人或其他不当目的的行为。挪用公款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权益,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因此国家对挪用公款行为非常严厉。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数额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与数额特别巨大三种情况。那么,什么数额才可以算作是数额较大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挪用公款罪首先是一项数额罪,所以数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数额较大指的是数额在10万元以上但不满100万元的情况。这个数额的设定,是考虑到政府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的情况可能有较多的中小额度,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涵盖大部分案件。
当然,这个数额还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如果涉案金额在当地属于较大的,可能会被认定为数额较大罪,如果涉案金额在当地较小,可能会认定为数额较小,而如果涉案金额超过100万元,就可能涉及到数额巨大或数额特别巨大罪了,相应的刑罚也更加严厉。
总之,挪用公款搞不好就是犯罪行为,如果超过了10万元以上的金额,就会被认定为数额较大,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始终强化廉洁意识,遵守法律规定,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