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在担任公职人员的过程中,将国家或者集体的财产挪作他用。这种行为属于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那么,挪用公款多少才会判刑呢?一般来说,我国的《刑法》规定,在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情况下,属于犯罪行为。具体而言,挪用公款数额达到人民币50万元以上,就可以被认为是挪用公款罪,会被判刑。
当然,在判刑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是否具有退赃、属于初犯还是惯犯等等。如果在挪用公款的过程中,能够主动退赃,积极认罪悔过,就有可能获得缓刑或减轻刑罚的情况出现。但是,如果挪用公款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属于重大性质的行为,即使退赃,也难以避免刑期过长的可能性。
总之,公款的使用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任何超出职权、弄虚作假、侵吞挪用等行为,都有可能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刑事追究。因此,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避免此类罪行的根本途径。